回響與幻象
王梓健聲景裝置作品
12.01.2025 - 26.01.2025
在聲音超載的世界,還聽到甚麼?
聲音藝術家王梓健自2021年起開始搜集香港城市聲音,走遍各處聆聽,設置錄音機採集、後製、撰寫文字紀錄、上載 — 系統化及數據化的記錄聲音並製成聲音地圖及存庫。
四年過去,王梓健察覺自身對城市嘈雜的不適感俱增、街道、聲音的混亂,每日受到過量的聽覺資訊轟炸,內在與作為環境錄音師的身份開始產生矛盾。
是次聲景裝置作品將以過往搜集的環境錄音選段、空間音效系統(Spatial Audio System)、虛擬城市聲音與即時生成影像的並置及藝術家的現場交流組成,以時間沉澱聽覺,提供一個場域重新詮釋城市聲音,展示內心矛盾的深刻反思,建構一個聲音烏托邦,共同體驗並思考在喧囂中尋求寧靜的可能性。
地點|1a空間 (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室)
日期|12 – 26/1/2025
時間|12 – 7PM(逢周三休息)
免費入場,建議預留20-30分鐘體驗旅程
藝術家:王梓健
策劃及製作:WAVINCITY - 香港城巿聲音紀錄計劃
視覺設計:劉婉婷
燈光設計:李定達
錄像協作:陳家濠
監製:王禧彤
協助:1a空間
平面設計:劉婉婷
策劃及製作:WAVINCITY
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
協助:1a空間
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Instagram: @wavincity @peterwongtszkin
《動作的述說》x 《機動起舞》聯合展覽
08.02.2025 - 16.02.2025
一篇追溯音樂體現的自述
與一個以奇思妙想交織的遊樂場
孫禮賢自小受古典音樂訓練,卻選擇了不同於傳統音樂體制的道路。他更為人熟知的身分是聲音和媒體藝術家、或是劇場製作中的聲音設計師。鄭雅茵擁有跨學科的背景,在學時期因熱衷於舞蹈表演,便與劇場結下不解之緣。
背景迂迴的二人在劇場相遇,自此碰撞出許多新鮮奇特的想法。透過接近十個月研究和探索,二人 重新想像聲音、科技與身體的關係和連結,從中尋找這些年來創作中產生那些疑問的答案:觀與演之間的微妙關係;自身與藝術形式之間的連結;又或是在這個人類似乎隨時能被科技取代的時代,作為藝術家以及一個活人,我們還能從甚麼角度看身體。
地點|1a空間
日期|8 – 16/2/2025
時間|11 – 7PM(逢周一休息)
免費入場
藝術家:
《動作的述說》——孫禮賢
《機動起舞》——鄭雅茵
演出者:
《Stolen Ears; Muffled Bell》——陳偉洛 & 孫禮賢
《It's not in the music, but it's in the music, or not.》——孫禮賢
《機動起舞》現場示範——張嘉怡
監製:韓詠衍
燈光設計:賴詠珊
空間設計:陳偉洛
製作經理:李佳琳
攝影:梁瑋暘
錄影:許康年
視覺設計:鄭雅茵
協助:1a空間 & 牛吉地
器材支援:現在音樂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Instagram: @goin.goin.studio @larry.shuen @ngangangayan
i(n)s(pace) :___ 1a空間藝術駐留及展覽計劃
20.02.2025 - 30.03.2025
這不只是一個填字遊戲,更是公眾對藝術的想法。
留白的空間象徵著以全新的構想及視角探討藝術教育,再由藝術家或觀眾詮釋,用自身經驗和視野填上空白位置。
6位藝術家——陳港虹、黎仲民、劉寶欣、羅文樂、黃淑賢及團隊、胡智健——以藝術教育者的角色於駐留期間實踐對主題的觀點。1a空間的展場於計劃中轉化成教室、工作室、展覽和表演空間——即一個在功能上模糊化而流動多變的環境,為「空間」產出多重意義。
在「i(n)s(pace) :___」的橫線上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一個容許仼何可能性的空間。籍此機會邀請大家與我們探索、提出疑問、學習,並以個人對藝術教育和藝術空間的理解,填充個人定義的「空間」。
駐留日期|20.2 - 30.3.2025
駐留地點|牛棚藝術村1a空間
藝術家:
陳港虹 @kong_hung
黎仲民 @andiosound
劉寶欣 @cassandra_ahpo @cassandra.lau @artasvessel
羅文樂* @law.man1
黃淑賢及團隊 @miss_elainewong
(黎才進 @bullyme_surecheck、陳泳遙 @aiillle、簡宏業 @felixkwy)
胡智健 @ricochet_ensemble
*同為HART artist-in-residence 藝術家
場地和宣傳支持機構:HART
波普・賓達頭套:Yasmina Viale-Fraine from altelierYVF @atelier.yvf
相片:3, 9: Photos by Helen Leung @untitledblue_;6, 13, 15: Photo credit: @chrislaicf
展覽日期|26 - 30.3.2025
展覽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樓大堂1a空間展位
過渡之地
05.06.2025 - 21.06.2025
《過渡之地》集合四位在香港成長的藝術家,以裝置、影像、聲⾳、雕塑、繪畫、攝影與陶藝等多元媒介,回應在暫居墨爾本期間交織於⽣活中的記憶、歸屬、⽇常與遷徙經驗。展覽由策展⼈梁靜策劃,圍繞「在場」與「缺席」、「個⼈」與「集體」之間的張⼒,呈現⼀種⽂化與情感上的中間狀態。所謂「過渡之地」,是⼀個懸浮的空間,不完全屬於過去,也不完全屬於當下。四位藝術家透過觀察、重構與感知,呈現那些未被記錄卻深植內⼼的體驗:或是親密記憶的殘影、或是⽇常動作中的轉化、或是遷徙之路上的靜默重量。
展覽邀請觀眾⼀同思考:
記憶如何在語⾔、⾝體與沉默之間流轉?
⽽我們是否仍在找尋屬於⾃⼰的「在場」?
《過渡之地》是⼀場安靜⽽深刻的對話——對記憶的呼喚、對距離的回應、對潛意識的觸碰,也是⼀種在⽇常節奏中重新感知「存在」的⽅式。
地點|1a空間
開放時間|11:00–19:00(逢星期⼀休館)
開幕酒會|2025年6⽉7⽇(星期六)15:00–18:00
藝術家分享|2025年6⽉8⽇(星期⽇)15:00–16:00
參展藝術家:廖倩彤 @sixof.cups、江曉霖 @judy.kong、蘇嘉茵 @blueclvb、楊晨威 @wise_ceramics
策展⼈:梁靜 @jing.archive
如果有個庭園,我會在哪裏?
24.08.2025 - 28.09.2025
《如果有個庭園,我會在哪裏?》,結合視覺與空間,造「園」予觀者遊走、停留、探索、欣賞。
園是跟自然關聯的人工構作。於園中呈現的「自然」,乃人類沉思自然而生的層層構想。本展覽的「園」分為兩區域:「在影中」穿越,「在園中」逗留。「園」讓觀者遊走漫步,暫且跟現實世界隔絕,在寧靜中閒盪、坐立、躺臥。「園」中的製作鋪陳,著眼光影、虛實、輕重、氣流、質地、視點之變化,亦連繫月亮軌跡、事物在時間中之隱退。「園」以多種物質元素建構而成,呈現為一個整體的作品,消融作品主體與背景空間之區別。觀者身處其中,張開意識,去觀看、感知,以閒暇時空調養自身。
本展覽由區凱琳、張海活共同構思創作,融合二人思想特質及美學取向。區凱琳的創作溫柔淡然,以手藝訴說意念和情感,體現個體與世界的關係。張海活專注探討幾何學,以探索空間之情意力量,和隨之而牽起的內在情感。二人藉此創作計劃着力探索個人的回顧、沉思、閒暇、警覺、舒緩、遣興陶情。「園」,是容讓遊人蹓躂、觀照、重整自身的場域,建立個體與世界的關係,在土地上、在心靈中刻劃出一道道精神景觀。
展覽期間將舉行藝術家講座、藝術家導賞、工作坊及讀書會。所有活動以粵語進行,名額有限,需預先網上報名,詳情如下:
藝術家講座
2025 年 8 月 30日 (週六) 下午 3 時至 4 時半
導賞 (共 8 場)
2025 年 8 月 31 日 (週日) 及
2025 年 9 月 13 日 (週六)
下午 2 時至 2 時半 ; 下午 2 時半至 3 時;
下午 3 時至 3 時半 ; 下午 3 時半至 4 時
工作坊
詩與象 (日)
2025年9月6日 (週六) 上午 10 時半至中午 12 時
滿月遊園
2025年9月7日 (週日) 晚上 8 時至 9 時半
詩與象 (夜)
2025年9月12日 (週五) 晚上 7 時至 8 時半
園,讀書會
2025 年 9 月 14 日 (週日) 下午 2 時至 3 時半
如果有個庭園,我會在哪裏?
藝術家|區凱琳、張海活
開幕|2025 年 8 月 23 日 (週六) 下午 2 至 6 時
展期|2025 年 8 月 24 日至 2025 年 9 月 14 日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 11 至下午 6 時
地點|1a空間(牛棚藝術村14號單位)
展期延長
(新)展期|至28/09/202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2:00 – 6:00pm (週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