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恩尼格瑪 | ![]() 曾經的歌聲 (2019)聲音及煙霧裝置 曾經的歌聲 (2019) 透過交錯並置物件、聲音和行動,於空間建構一場體驗的旅程。 請坐下,戴上耳機。 當你開始問「發生什麼事?」,「我如何出現在這裡?」,「為什麼會這樣?」之類的問題時, 請沉浸在其中。 這裡很安全。 讓聲音帶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 也許是時候回望過去。 也許是時候感覺一下傷口。 也許是時候記住鳥兒們。 |
|---|---|
![]() 曾經的舞動 (2019)錄像裝置 曾經的舞動 (2019) 透過躍動的身體及鏡頭,轉化荒蕪的境地為不斷演化的感官經驗、以感覺主理 的世界。 作品中的影像以旋轉的攝錄機拍攝,穿越室內到室外,探索攝影者、動作和空間之間的關係。流動影像被折射再投射,擴展成為沉浸式空間,打破日常城市景觀體驗,徘徊於具象與抽象之間。 | ![]() 曾經的舞動 (2019)聽說 這裡曾經有舞動 傾斜 擺盪 反身 旋轉 什麼時候? 曾經 |
![]() 曾經的舞動 (2019)聽說 這裡曾經有舞動 傾斜 擺盪 反身 旋轉 什麼時候? 曾經 | ![]() 當你需要睡的時候你是很容易睡的。(2020)互動影像裝置 在這件包在一個紅白藍膠袋裡面的影像裝置裡,作品當中的文字取於Florence Lam在2016年所創作的行為藝術作品“我選擇睡覺” 於2019年一連三天的重演,表演最後一天完成 後所寫的筆記。在這個作品紀錄者作者在探索有意識的行為與自然生理需要之間的模糊界線期間,所感覺到自己和自己的身體之間的關係的變化。 *觀眾可自行拉開紅白藍膠袋的拉鍊觀賞藏在裡面的影像聲音,看畢後請把拉鍊拉回本來的位置。 |
![]() 當你需要睡的時候你是很容易睡的。(2020)互動影像裝置 在這件包在一個紅白藍膠袋裡面的影像裝置裡,作品當中的文字取於Florence Lam在2016年所創作的行為藝術作品“我選擇睡覺” 於2019年一連三天的重演,表演最後一天完成後所寫的筆記。在這個作品紀錄者作者在探索有意識的行為與自然生理需要之間的模糊界線期間,所感覺到自己和自己的身體之間的關係的變化。 *觀眾可自行拉開紅白藍膠袋的拉鍊觀賞藏在裡面的影像聲音,看畢後請把拉鍊拉回本來的位置。 | ![]() 雨滴 (2019)70厘米x800厘米 水粉及水墨紙本 2019 |
![]() | ![]() |
![]() 浪花 (2019)一組4幅,每幅50厘米x75厘米 發泡膠粒,水粉及水墨紙本 | ![]() 浪花 (2019)一組4幅,每幅50厘米x75厘米 發泡膠粒,水粉及水墨紙本 |
![]() 微風 (2019)一組2幅,每幅100厘米x75厘米 鹽, 水粉及水墨紙本 2019 | ![]() 微風 (2019)一組2幅,每幅100厘米x75厘米 鹽, 水粉及水墨紙本 2019 |
![]() 蒸發 (2019)70厘米x250厘米 水粉及水墨紙本 2019 | ![]() 雨滴 (2019)尺寸可變 發泡膠粒,雨傘膠袋 |
![]() 你說你⾒見到海。他答他覺得是天空,當刻有幾艘UFO飛過。 (2019)數碼噴墨打印 28 cm x 36 cm | ![]() 觀天思海 (2019)混合媒介裝置 尺⼨寸不定 |
1a空間榮譽呈獻《等待景至》一個畫展,展覽將展出9位香港藝術家的繪畫作品。
如果你嘗試過反轉一幅畫(那些用帆布裱在木框的畫),你會發現那個框的結構很像一扇窗。看畫時,當然你看到的是畫的正面,但其實你同時已代入畫家觀看的角度,或是,你在觀看「畫家在觀看」。
畫家在哪裡?在工作室,在街上行走,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可以肯定的是,當畫作正式發表被觀看的時候,畫家已消失於視線外,排除於畫的邊界之外、框架以外的別處。
佛洛伊德說過,畫家的快感是躲在老遠而靜靜地看觀眾站在自己的畫面前看自己的畫。如是設想,畫家和觀眾的眼睛,永不相遇。他們獨自觀看風景,又一起等待風景,等待窗外風景的變與不變。
這次展覽,Ivy Ma 身兼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連同曾翠薇、香建峰、陳閃,以及五位新進,包括方梓亮、江俊雅、劉彥揚、簡喬倩和陳茜珩,展出新作。
另外,Ivy亦為這次展覽寫了一篇備忘,題為《策展前中後的九項線索》,希望為觀眾在觀看畫家的作品以外,提供一點閱讀和想像的參考。
策展人及藝術家簡歷
馬琼珠
馬琼珠從事繪畫、攝影及裝置藝術。在香港和英國接受教育,曾在香港舉辦五個個展,亦參與過中、港、台、巴基斯坦和澳洲等地的聯展。2008 年,取得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2012年,榮獲香港當代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
參展藝術家
曾翠薇
曾翠薇生於1972,分別於1996年與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取學士及碩士學位。於2015獲選參加法國巴黎CitéInternationale des Arts三個月駐留計劃。近期的展覽包括:“有些山有些景”(嘉圖畫廊,香港)及[Purple]: Women of Mankind (One East Asia,新加坡)等。作品為香港藝術館、藝穗會、夏利豪基金會、唯港薈、登臺及私人收藏。
香建峰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及藝術碩士學位(課程與香港藝術學院
合辦)。現為香港藝術學院講師,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繪畫作品為香港藝術館、港鐵及私人收藏。
陳閃
陳閃,1987年生於香港,於香港藝術學院主修繪畫畢業。自2007年起於火炭設置工作室,2009年到北京作駐場藝術家,2011年入選傑出亞洲藝術獎,2013年被《透視雜誌》選為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創作驕子,2014年獲邀於香港藝術中心賽馬會展廊創作公共藝術裝置作品,並獲選為民政事務局主辦的「藝聚政府大樓2013-14」藝術家,為伊利沙伯體育館設置公共藝術作品。作品曾於香港、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東京、泰國、墨爾本等地方展出,並獲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及海外私人收藏。
陳茜珩
生於1995年,居住並工作在香港。她擁有香港藝術學院的藝術高級文憑。在2018年參與了出爐2018 藝術畢業生聯展並畢業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純粹藝術文學士(主修繪畫) 。
劉彥揚
香港出生。2017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系(由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以油畫為創作媒介。劉氏以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為概念,借畫香港風景畫,在失衡的城市生活,追求平衡的自身狀態。因此劉氏的畫內包含了自然元素,同時亦有少量人為建築物在其中營造一個平衡的狀態。
方梓亮
於2015 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 純藝術),主修繪畫。方梓亮創作靈感來自他對回憶和人性的理解。作品會利用執拾回來的舊木板以油彩創作,畫面現在多以線性筆觸為視覺元素。
簡喬倩
簡氏沉迷於精神分析的研究,以剖析自身的精神狀態,窺探與回溯各種因果關係。作品以自身經驗與人的精神狀態為主,關注和試圖呈現各種與疾病,異化或被遺忘有關的不安全狀況。創作包括繪畫、素描和裝置。
江俊雅
於2017年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之文學士( 純藝術),主修繪畫 。她的作品描繪都市中的日常景觀,並透過繪畫紙本,以超現實的手法解構及重組自身與環境的空間和記憶。
《等待景至》一個畫展
開幕酒會:2019 年1月12日晚上6時
展期 : 2019 年1月12日- 2019 年2月12日
開放時間 : 11:00 - 19:00 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正 (逢星期一及2月5日至7日休館)
1a空間榮譽呈獻《等待景至》一個畫展,展覽將展出9位香港藝術家的繪畫作品。
如果你嘗試過反轉一幅畫(那些用帆布裱在木框的畫),你會發現那個框的結構很像一扇窗。看畫時,當然你看到的是畫的正面,但其實你同時已代入畫家觀看的角度,或是,你在觀看「畫家在觀看」。
畫家在哪裡?在工作室,在街上行走,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可以肯定的是,當畫作正式發表被觀看的時候,畫家已消失於視線外,排除於畫的邊界之外、框架以外的別處。
佛洛伊德說過,畫家的快感是躲在老遠而靜靜地看觀眾站在自己的畫面前看自己的畫。如是設想,畫家和觀眾的眼睛,永不相遇。他們獨自觀看風景,又一起等待風景,等待窗外風景的變與不變。
這次展覽,Ivy Ma 身兼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連同曾翠薇、香建峰、陳閃,以及五位新進,包括方梓亮、江俊雅、劉彥揚、簡喬倩和陳茜珩,展出新作。
另外,Ivy亦為這次展覽寫了一篇備忘,題為《策展前中後的九項線索》,希望為觀眾在觀看畫家的作品以外,提供一點閱讀和想像的參考。
策展人及藝術家簡歷
馬琼珠
馬琼珠從事繪畫、攝影及裝置藝術。在香港和英國接受教育,曾在香港舉辦五個個展,亦參與過中、港、台、巴基斯坦和澳洲等地的聯展。2008 年,取得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2012年,榮獲香港當代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
參展藝術家
曾翠薇
曾翠薇生於1972,分別於1996年與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取學士及碩士學位。於2015獲選參加法國巴黎CitéInternationale des Arts三個月駐留計劃。近期的展覽包括:“有些山有些景”(嘉圖畫廊,香港)及[Purple]: Women of Mankind (One East Asia,新加坡)等。作品為香港藝術館、藝穗會、夏利豪基金會、唯港薈、登臺及私人收藏。
香建峰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及藝術碩士學位(課程與香港藝術學院
合辦)。現為香港藝術學院講師,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繪畫作品為香港藝術館、港鐵及私人收藏。
陳閃
陳閃,1987年生於香港,於香港藝術學院主修繪畫畢業。自2007年起於火炭設置工作室,2009年到北京作駐場藝術家,2011年入選傑出亞洲藝術獎,2013年被《透視雜誌》選為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創作驕子,2014年獲邀於香港藝術中心賽馬會展廊創作公共藝術裝置作品,並獲選為民政事務局主辦的「藝聚政府大樓2013-14」藝術家,為伊利沙伯體育館設置公共藝術作品。作品曾於香港、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東京、泰國、墨爾本等地方展出,並獲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及海外私人收藏。
陳茜珩
生於1995年,居住並工作在香港。她擁有香港藝術學院的藝術高級文憑。在2018年參與了出爐2018 藝術畢業生聯展並畢業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純粹藝術文學士(主修繪畫) 。
劉彥揚
香港出生。2017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系(由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以油畫為創作媒介。劉氏以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為概念,借畫香港風景畫,在失衡的城市生活,追求平衡的自身狀態。因此劉氏的畫內包含了自然元素,同時亦有少量人為建築物在其中營造一個平衡的狀態。
方梓亮
於2015 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 純藝術),主修繪畫。方梓亮創作靈感來自他對回憶和人性的理解。作品會利用執拾回來的舊木板以油彩創作,畫面現在多以線性筆觸為視覺元素。
簡喬倩
簡氏沉迷於精神分析的研究,以剖析自身的精神狀態,窺探與回溯各種因果關係。作品以自身經驗與人的精神狀態為主,關注和試圖呈現各種與疾病,異化或被遺忘有關的不安全狀況。創作包括繪畫、素描和裝置。
江俊雅
於2017年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之文學士( 純藝術),主修繪畫 。她的作品描繪都市中的日常景觀,並透過繪畫紙本,以超現實的手法解構及重組自身與環境的空間和記憶。
《等待景至》一個畫展
開幕酒會:2019 年1月12日晚上6時
展期 : 2019 年1月12日- 2019 年2月12日
開放時間 : 11:00 - 19:00 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正 (逢星期一及2月5日至7日休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