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進駐: 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
18.12.2021 - 16.01.2022
《空間進駐》展覽"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展出周睿宏與朱凱婷的作品。二人為是次展覽創作的作品以「不確定性」為主軸,擺弄危險與安全、不安與舒適之間的二元對立概念。周睿宏以裝置及混合媒介作品呈現他對社會不確定性的興奮與恐懼;朱凱婷的創作則圍繞身體與創傷這個主題,以有形的人體韻律標記過去與現在發生的事情。
參展藝術家
周睿宏
周睿宏於2015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他對物件和物料的物理性差異特感興趣,慣於挪用現成物和影像來梳理個人情感和生活狀態。
朱凱婷
朱凱婷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雙碩士學位(全球創新設計);本科曾就讀於紐約普萊特學院傳播設計系,主修插畫。
策展團隊
李泳麒與1a空間
空間進駐: The Truth Coming Out of Her Well to Shame Mankind
13.11.2021 - 06.12.2021
《空間進駐》聯展以展覽"The Truth Coming Out of Her Well to Shame Mankind"打開序幕,展出馮倚天與Harrison Wong的作品,展期由2021年11月13日起至12月6日。
展覽"The Truth Coming Out of Her Well to Shame Mankind"啟發自法國畫家尚-李奧·傑洛姆的同名畫作,探討真相被揭示後所引起的情緒反應,以及藝術家自身如何面對生活突如其來的變化。馮倚天將透過描繪風景及具電影感的畫作說故事,以其作品比喻現今社會及文化;Harrison Wong的概念性創作則將結合了裝置藝術與詩詞,以語言及視覺構造展現他的意識流。
參展藝術家
馮倚天
馮倚天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作為畫家,馮氏視繪畫為視覺詩歌,將電影美學應用於其畫作,以說故事的方式繪畫作品。他參考文字、神話及歷史,以其作品比喻我們對世界的感知,營造出一種荒誕感。
Harrison Wong
Harrison Wong為香港藝術家,他的創作主題圍繞他對人類的關懷,並會運用任何必要的形式作藝術性的表達。
策展團隊
李泳麒與1a空間
1a空間榮譽呈獻《等待景至》一個畫展,展覽將展出9位香港藝術家的繪畫作品。
如果你嘗試過反轉一幅畫(那些用帆布裱在木框的畫),你會發現那個框的結構很像一扇窗。看畫時,當然你看到的是畫的正面,但其實你同時已代入畫家觀看的角度,或是,你在觀看「畫家在觀看」。
畫家在哪裡?在工作室,在街上行走,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可以肯定的是,當畫作正式發表被觀看的時候,畫家已消失於視線外,排除於畫的邊界之外、框架以外的別處。
佛洛伊德說過,畫家的快感是躲在老遠而靜靜地看觀眾站在自己的畫面前看自己的畫。如是設想,畫家和觀眾的眼睛,永不相遇。他們獨自觀看風景,又一起等待風景,等待窗外風景的變與不變。
這次展覽,Ivy Ma 身兼策展人和參展藝術家,連同曾翠薇、香建峰、陳閃,以及五位新進,包括方梓亮、江俊雅、劉彥揚、簡喬倩和陳茜珩,展出新作。
另外,Ivy亦為這次展覽寫了一篇備忘,題為《策展前中後的九項線索》,希望為觀眾在觀看畫家的作品以外,提供一點閱讀和想像的參考。
策展人及藝術家簡歷
馬琼珠
馬琼珠從事繪畫、攝影及裝置藝術。在香港和英國接受教育,曾在香港舉辦五個個展,亦參與過中、港、台、巴基斯坦和澳洲等地的聯展。2008 年,取得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2012年,榮獲香港當代藝術獎青年藝術家獎。
參展藝術家
曾翠薇
曾翠薇生於1972,分別於1996年與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獲取學士及碩士學位。於2015獲選參加法國巴黎CitéInternationale des Arts三個月駐留計劃。近期的展覽包括:“有些山有些景”(嘉圖畫廊,香港)及[Purple]: Women of Mankind (One East Asia,新加坡)等。作品為香港藝術館、藝穗會、夏利豪基金會、唯港薈、登臺及私人收藏。
香建峰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純藝術)及藝術碩士學位(課程與香港藝術學院
合辦)。現為香港藝術學院講師,曾參與多個本地及海外展覽,繪畫作品為香港藝術館、港鐵及私人收藏。
陳閃
陳閃,1987年生於香港,於香港藝術學院主修繪畫畢業。自2007年起於火炭設置工作室,2009年到北京作駐場藝術家,2011年入選傑出亞洲藝術獎,2013年被《透視雜誌》選為全球40位40歲以下的創作驕子,2014年獲邀於香港藝術中心賽馬會展廊創作公共藝術裝置作品,並獲選為民政事務局主辦的「藝聚政府大樓2013-14」藝術家,為伊利沙伯體育館設置公共藝術作品。作品曾於香港、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東京、泰國、墨爾本等地方展出,並獲藝術推廣辦事處、香港及海外私人收藏。
陳茜珩
生於1995年,居住並工作在香港。她擁有香港藝術學院的藝術高級文憑。在2018年參與了出爐2018 藝術畢業生聯展並畢業於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純粹藝術文學士(主修繪畫) 。
劉彥揚
香港出生。2017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系(由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以油畫為創作媒介。劉氏以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為概念,借畫香港風景畫,在失衡的城市生活,追求平衡的自身狀態。因此劉氏的畫內包含了自然元素,同時亦有少量人為建築物在其中營造一個平衡的狀態。
方梓亮
於2015 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文學士( 純藝術),主修繪畫。方梓亮創作靈感來自他對回憶和人性的理解。作品會利用執拾回來的舊木板以油彩創作,畫面現在多以線性筆觸為視覺元素。
簡喬倩
簡氏沉迷於精神分析的研究,以剖析自身的精神狀態,窺探與回溯各種因果關係。作品以自身經驗與人的精神狀態為主,關注和試圖呈現各種與疾病,異化或被遺忘有關的不安全狀況。創作包括繪畫、素描和裝置。
江俊雅
於2017年獲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之文學士( 純藝術),主修繪畫 。她的作品描繪都市中的日常景觀,並透過繪畫紙本,以超現實的手法解構及重組自身與環境的空間和記憶。
《等待景至》一個畫展
開幕酒會:2019 年1月12日晚上6時
展期 : 2019 年1月12日- 2019 年2月12日
開放時間 : 11:00 - 19:00 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正 (逢星期一及2月5日至7日休館)

《正 | 在 | 空間》網上展示
29.03.2021 - 13.04.2021
@1a 空間網站
自2019年8月,香港非牟利藝術機構1a空間與基督教崇真中學的合作正式開展。在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下,計劃希望能為藝術家及學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激發更多創作的可能性。是次合作將兩位本地年輕藝術家——岑愷怡、凌中雲帶進校園,讓他們以工作坊及定期駐校的方式,領導同學們一同探索、交談、創作、實踐。
隨著校園內的交流部分完結,同學們、兩位藝術家、1a團隊聯同崇真中學兩位老師,於去年10月至11月,在1a空間的實體空間中實現了成果展《正 | 在 | 空間》,以展示計劃期間學生的創作及藝術家們的個人回應作品,作為計劃的小總結。而是次的《正 | 在 | 空間》網上展示將為成果總結的第二部分,當中不僅會於網頁空間內再次呈現展覽作品,更會有同學們的創作過程紀錄,希望可以將其間不同的故事與記憶更完整地拼湊起來。
但或許比起一同製作出實質的成果,是次《學校與藝團伙伴計劃》中更重要的是藝術家與學生們共同體驗的過程。相對於「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藝術家和同學更像「伙伴」。工作坊與日常駐校期間,岑愷怡、凌中雲除了教授藝術創作的技巧,更會重視交流個人經歷、想法、生活,而這正正與創作是密不可分的。希望計劃的最終回——《正 | 在 | 空間》網上展示,能整合及留下一同互動和轉變的痕跡。
由一系列的工作坊至展覽,藝術家岑愷怡、凌中雲特別選取了「空間」這個主題作為貫穿計劃的主軸,以介紹不同的藝術媒介及相關意念「空間」是一個有趣的意念 —— 它既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詞,也在有關美術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概念和詞彙。「空間」這觀念往往沒有很清晰的介定,在不同的領域裏,其內涵、面向或使用的方法很不一樣。
岑愷怡的工作坊「一步一印 — 關於空間的幾項考察」正希望通過動手實驗三維媒介石膏倒模,引導同學探索「雕塑空間」、「公共空間/私人空間」、「真實空間/虛擬空間」和「正空間/負空間」等關於空間的美術概念。石膏這個物料外表為純白色,象徵著它的平面空間是空白的,拋開一切對物質的既有觀念,讓同學對空間、形體有更純粹的觀察。在工作坊中,岑愷怡先帶領同學們遊走於校園中,一同找尋用作倒模的一件物件,或是環境的一個區塊、特徵。當同學們選取了喜愛的一片葉子、門柄甚至是地下與牆身之間的一個角落,便將石膏把它們封住製成模具。這時候製成的作品不但將一件真實存在的物件複製下來,同時這被複製的形體卻是在凹陷的「負空間」隱約、虛擬地存在,形成了一個屬於創作者對物件的全新詮釋。這個充滿玩味的練習希望能啟發同學去顛覆對空間的固有想像,體現空間不只能以所「有」的實在物件定義,而更可為「空」白、虛擬、純粹的。
與「一步一印」相互呼應,凌中雲的「藍曬工作坊」則主要探索平面媒介藍曬,以介紹相對的「圖像空間」,以及延續「正負空間」與「空間記憶」的研習。疫情的來臨雖使學生與藝術家的創作與交流空間由學校轉為家中、網上,但亦無阻同學們進行空間的探索。在工作坊中,藝術家籍此機會引導同學們觀察自己的家,這個似是最為熟悉也往往最為麻木的環境,並讓同學在家中搜尋一張被遺忘但又顯眼的影像或物件作為藍曬的題材。當開始創作藍曬用的膠片,同學便會由觀察空間轉移到仔細觀察圖像本身,然後一筆筆將圖像重新勾勒出來,在過程中將其簡化、平面化。而當最後膠片的圖像轉移到藍曬水彩紙上,圖像空間則會形成有趣的「正負空間」對調 ——本來刻畫出的主體線條、輪廓將呈現為白色,而包圍著圖像的留白背景則顯示為藍色,引發出一個「存在」與「空白」之間的角力。故透過觀察空間和轉化圖像,藝術家們期望同學重新審視影像和空間。

《重「見」重「建」——土瓜灣有個展》網上展覽
重現重建戶的生活點滴
21.01.2021 - 07.02.2021
@1a空間
2016年6月,市區重建局正式刊憲公佈土瓜灣鴻福街、銀漢街、啟明街和榮光街的重建項目及發展計劃(編號: KC-010、KC-011及KC012),聖雅各福群會承蒙市區更新基金資助,委託成立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簡稱社工隊),為重建區內受影響街坊提供個案跟進、資訊發放及社區活動等適切服務。
隨着項目來到尾聲,重建區內大部份居民均已得到安頓,聖雅各福群會社工隊將重建戶的心聲、過去4年與街坊的接觸及社區生活的點滴,以至土瓜灣重建歷程一一整合,於1月21日至2月7日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1a 空間舉辦《重「見」重「建」——土瓜灣有個展》網上展覽。
是次展覽分開「重見」和「重建」兩部份,以不同的裝置藝術分享老街坊故事,感受鄰里的人情味及對各散東西的不捨之情,從中並導出重建時不同持份者面對的困難與需要,透過大家的磋商及妥協,從而達致有利及配合各方利益的方案 ,藉此希望為九龍城區與油尖旺區相繼公佈的新重建項目帶來積極的參考作用。
「重建」:重建歷程突顯不同社群的需要
展覽場館以土瓜灣進入重建歷程的開始為起點,在市建局進行重建戶人口數目凍結下,街坊頓變成重建戶,場區展示出他們面對種種法律規條,包括重建法定程序表。經過此重建法定程序表後繼而進入以裝置藝術重置的重建區內不同持份者的生活空間。展覽取材舊區最為常見的鐵皮材料來仿造天台戶的居所,突顯他們的臨時性與不穩定的特質,對照重建程序裡最後才可獲得的重建賠償及新居所安排,反映出重建戶相對是較缺乏保障的一群。
在天台戶的旁邊展出重建區內最具特色的兩類店舖——車房及樓梯舖,利用樓梯舖財記百貨店主周先生贈送的櫥櫃等作素材,並以一比一比例重現樓梯舖的實際環境,走進去大家便可以體驗樓梯舖的五臟雖小,麻雀俱全的特色。另外,車房借出汽車部件和工具,讓大家了解他們的工作日常,讓市民藉體驗小店除了實用的功能外,也是街坊聚腳閒聊的社區空間。
場館另一部份以一封封的政府與街坊往來的信件,講述重建區內為數最多的租客因處於業主與市建局的夾縫中,需要應付諸多法律程序甚至訴訟,這種種因重建搬遷而產生的生活壓力是非一般人能想像的。與此同時,於展覽中透過文字及相片分享在社區多年的長者與不斷流徙進出的少數族裔各自的故事與困境。
「重見」:曲終人未散,希冀重聚的願望
除了法律程序、賠償與安置這些重建街坊十分關注的事情外,社工隊亦照顧其身心需要,不論是來自生活壓力,抑或重建下社區環境的變化。不少街坊居住在土瓜灣多年,對即將離開熟悉的地方依依不捨。是次展覽設置了由重建區帶來16張不同款式的椅子,將其組成一張16人的大餐桌,代表土瓜灣是一個多元混雜、鄰里關係卻十分緊密的社區。場區內同時播放多位重建街坊、商戶的訪問,談談他們在土瓜灣的回憶和人情味。
網上虛擬展覽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是次展覽將以虛擬實境進行,市民於1月21日至2月7日期間, 可透過「聖雅各福群會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Facebook專頁,即使安坐家中亦可了解土瓜灣重建歷史、聽聽街坊訴說在土瓜灣的生活點滴,大家亦可在瞬間回到重建區,游走於街道上及小店裡,見證即將圍封清拆的重建區最後的景象。同時鼓勵大家到專頁留言,表達對展覽的所思所感。




































